大黄作为传统中药,一般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湿热黄疸等病症。其应用方法需根据具体病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泻下攻积
大黄含有蒽醌类成分,能刺激肠道蠕动并增加肠液分泌,促进排便。适用于实热积滞导致的便秘,常与芒硝、枳实等配伍增强导滞效果。现代研究证实其泻下作用与抑制肠道水分吸收相关。
2、清热泻火
该药苦寒沉降,可清解中焦实火及上炎目赤。对于高热神昏、牙龈肿痛等症,多与黄连、黄芩同用。现代制剂如大黄片常用于急性口腔炎症的辅助治疗。
3、凉血解毒
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发挥止血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其鞣质成分可收敛创面,现代临床将大黄粉外敷治疗轻度烧伤及皮肤感染。
4、逐瘀通经
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配伍桃仁、红花可调理瘀阻型痛经或闭经。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能调节前列腺素水平,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
5、利湿退黄
促进胆汁分泌并降低胆红素水平,常与茵陈、栀子配伍治疗湿热型黄疸。现代用于急性肝炎辅助治疗时,多采用水煎剂或颗粒冲服。
需注意大黄生用泻下力强,久煎后泻下作用减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体虚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出现急性腹痛或用药后腹泻持续者应立即停药就医,避免自行调整用量或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