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严重感染等病理性原因有关,需及时就诊明确病因。生理性低血压通常与体质或生理变化相关,而病理性低血压往往提示存在潜在疾病。
1、生理性原因
部分体质瘦弱的人群因血管压力较低,可能出现血压测量值偏低但无不适症状的情况。此外,直立性低血压常因突然站立导致血液分布改变,引发短暂头晕或视物模糊。妊娠中后期由于血容量增加和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生理性血压下降。
2、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泵血功能异常疾病会直接影响心输出量,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这类患者常伴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可能需要使用米多君、氟氢可的松等升压药物。
3、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率下降可出现血压降低,常伴有怕冷、乏力等症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醛固酮分泌不足,易引发低血压和电解质紊乱,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改善。
4、严重感染
脓毒症等重症感染会导致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骤降。这种情况属于急症范畴,需立即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配合液体复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若经常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低血压症状,建议监测不同时段的血压变化。需完善血常规、生化检查、内分泌激素检测及心脏功能评估,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应注意体位变化时动作缓慢,保证适量钠盐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高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