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的出现主要与生理性激素变化有关,但也可能受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因素影响。若月经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生理性激素变化
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的表现。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启动,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周期性波动,促使子宫内膜增生、脱落,形成规律月经。这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通常持续3-7天,周期21-35天。
2、多囊卵巢综合征
该病会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和排卵障碍,引发月经稀发或闭经,常伴随痤疮、多毛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采用促排卵药物如来曲唑片。
3、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能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严重时导致贫血。较小肌瘤可使用米非司酮片缩小体积,伴贫血者需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肌瘤较大或症状明显者需考虑子宫肌瘤剔除术。
4、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参与调节月经周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能导致月经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易引发经量增多,两者均可伴周期紊乱。需通过甲功检查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使用甲巯咪唑片,甲状腺功能减退者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
建议日常记录月经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若出现闭经超过3个月、经期超过10天或经量突然增减等情况,应及时到妇科就诊,通过性激素六项、B超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