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这类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
病毒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与病毒侵袭胃肠道黏膜有关。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小肠绒毛细胞,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渗透性腹泻。同时,病毒刺激肠道神经和肌肉,可能引发腹痛、恶心等症状。病程通常具有自限性,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可能较重,常伴随发热、脱水等表现。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但不同病毒类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若出现频繁呕吐、持续腹泻或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日常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并做好餐具消毒和手部卫生。需注意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切勿自行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