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但更多情况下是由痔疮、肛裂、肠道炎症或肿瘤等疾病引起,需结合伴随症状综合判断。以下是常见原因:
1、痔疮
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形成的血管团,排便时粪便摩擦会导致黏膜破损出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常伴有肛门疼痛、瘙痒及痔核脱出。
2、肛裂
肛门皮肤或黏膜撕裂时,排便过程中因机械性摩擦导致出血,出血量较少且颜色鲜红,典型症状为排便时剧烈疼痛,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3、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会破坏肠黏膜,引起黏液脓血便,可能伴随腹痛、腹泻及发热。急性细菌性痢疾也可出现血便,多伴有里急后重感。
4、结直肠肿瘤
肠道息肉或恶性肿瘤(如结肠癌)表面溃破时,血液与粪便混合,可能呈暗红色或柏油样,常伴随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体重下降及贫血症状,中老年人群需警惕。
若血便反复出现或伴有消瘦、持续腹痛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肠镜、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日常需避免辛辣饮食,保持排便通畅,但切勿自行使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需由医生明确诊断后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