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通常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若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或易骨折等情况,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及时就医排查。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T值,T值小于等于-2.5即可确诊。该检查无创且辐射量低,适用于50岁以上人群常规筛查。
2、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等骨质改变,但敏感度较低,骨量丢失30%以上才能显现。定量CT能三维评估骨密度,对脊柱骨质疏松诊断更精准。核磁共振有助于鉴别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其他骨病。
3、实验室检测
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评估骨代谢状态,25羟维生素D检测能反映维生素D营养状况。骨转换标志物如β-CTX、P1NP检测有助于判断骨吸收和骨形成速率,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存在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如绝经女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日常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度进行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