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遗传倾向并非单纯由母系或父系单方面决定,其发病机制涉及多基因遗传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研究认为,家族中父母双方亲属的患病史均可能增加子代风险。
1、多基因遗传模式
抑郁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可能增加患病易感性。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显性或隐性单基因遗传规律,血缘亲属患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2-4倍。
2、母系影响可能性
部分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子代风险略高,可能与X染色体相关基因、孕期激素环境或母婴互动模式有关。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实母系特异性遗传。
3、父系传递机制
男性抑郁症患者子代同样存在风险升高现象,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如精子DNA甲基化改变等方式影响后代神经发育。
4、环境交互作用
成长过程中家庭功能失调、童年创伤等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发生。约30%-40%的发病风险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抑郁症的遗传风险需结合家族史、环境暴露等多维度评估。建议有家族史者关注早期情绪变化,及时通过心理咨询或精神科诊疗进行干预。现代精神医学已发展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有效手段,遗传因素并不等同于必然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