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的方法通常包括直接压迫、抬高患处、冷敷、加压包扎、使用止血药物、止血带止血以及手术止血等七种常见方式。具体需根据出血部位、严重程度及现场条件选择合适方法。
1、直接压迫
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紧压出血部位5-10分钟,通过物理压力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适用于表浅伤口,如手指割伤,需注意避免频繁揭开敷料查看。
2、抬高患处
将出血部位抬至高于心脏水平,如上肢出血时抬起手臂,利用重力减少局部血流量。配合压迫法可提升止血效率,但骨折患者需谨慎操作。
3、冷敷
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出血部位15-20分钟,低温使血管收缩、减缓血流速度。适用于闭合性损伤如关节扭伤,需间隔1小时重复使用避免冻伤。
4、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在伤口处施加均匀压力包扎,注意观察末端血液循环,如四肢发紫需松解。适用于静脉出血或渗血较多的伤口,可配合止血纱布使用。
5、止血药物
外用药物如云南白药粉可撒在创面促进凝血,严重出血时需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等注射用止血剂。鼻腔出血可用浸渍肾上腺素的棉球填塞。
6、止血带
仅限四肢大动脉破裂的紧急情况,宽度需超过5cm,绑扎部位需垫衬垫,记录使用时间且不超过1小时。每30分钟需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坏死。
7、手术止血
对于深部脏器出血、动脉破裂等情况,需通过电凝、缝合或血管介入等外科手段处理,如肝脾破裂需急诊开腹手术。
发生出血时应首先评估伤情,表浅伤口可通过家庭急救处理,若出现喷射状出血、持续渗血超过20分钟或伴有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情况,需立即前往急诊科救治。使用任何止血药物前应确认无过敏史,止血带必须规范使用避免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