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母乳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母乳性腹泻通常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因母乳成分或喂养方式等因素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的现象,可能与乳糖不耐受、母乳成分变化、喂养方式不当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婴儿具体情况判断诱因,必要时调整喂养方式。

1、乳糖不耐受

部分婴儿肠道内乳糖酶活性不足,无法充分分解母乳中的乳糖,未被分解的乳糖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呈泡沫状或酸臭味。这类婴儿可能还伴有腹胀、哭闹等表现。通常可在医生指导下添加乳糖酶或暂时改用低乳糖配方奶过渡。

2、母乳成分变化

母亲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糖食物或刺激性饮食(如咖啡、辣椒等)可能改变母乳成分,增加婴儿消化负担。此外,母亲若患有乳腺炎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母乳成分异常,引发婴儿胃肠不适。建议哺乳期母亲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量摄入特殊食物。

3、喂养方式不当

过度喂养或频繁更换哺乳侧导致婴儿摄入过多前奶(含乳糖较高但脂肪较少的乳汁),可能打破肠道消化平衡。前奶中大量乳糖未被后奶中的脂肪缓冲,容易诱发腹泻。建议单侧哺乳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确保婴儿摄入足够后奶。

若调整喂养方式后腹泻仍持续,或伴有发热、脱水、体重不增等情况,需及时就诊排除感染性肠炎、牛奶蛋白过敏等疾病。哺乳期母亲应记录饮食日志,便于医生排查诱因,避免自行给婴儿使用止泻药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