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包括骨痛、身高变矮、骨折、驼背等,具体表现因人而异,需结合检查明确诊断。
1、骨痛
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腰背部或全身性骨痛,疼痛可能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钝痛,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这种疼痛主要由骨量减少、骨小梁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引起。
2、身高变矮
椎体骨密度降低可导致椎体压缩变形,通常表现为身高较年轻时缩短3厘米以上。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胸椎和腰椎部位,可能伴随脊柱活动度下降。身高缩短通常是渐进性的,患者可能在数年内逐渐发现衣物尺寸变大。
3、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脆性骨折,即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常见部位包括脊柱、髋部、腕部和肋骨。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能无明显外伤史,仅表现为突发性腰背痛加剧。髋部骨折对老年人危害最大,可能导致长期卧床。
4、驼背
由于多个椎体前缘压缩骨折,患者可能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形成典型的圆背或驼背体态。这种情况可能伴随胸廓变形,影响呼吸功能。严重驼背还会改变身体重心,增加跌倒风险。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诊,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饮酒。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