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不同阶段症状存在差异。
1、性接触传播
HIV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无保护的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导致感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2、血液传播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共用被病毒污染的针具、手术器械等,均可能造成感染。规范的血液筛查和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是预防的关键。
3、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以及哺乳期通过乳汁均可传播。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4、急性期症状
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持续1-3周自行缓解。此期血液中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
5、无症状期
急性期后进入潜伏期,通常持续8-10年,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破坏免疫细胞。定期检测CD4+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可评估病情进展。
6、艾滋病期
当CD4+T细胞降至200个/μL以下时,进入终末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如结核病、肺孢子菌肺炎)、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痴呆、周围神经炎),常伴有持续发热、体重下降和慢性腹泻。
若发生过艾滋病高危暴露行为或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建议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诊后需尽早启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通过联合用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并降低传播风险。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