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能与生理性原因有关,也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病理性因素引起。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月经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生理性原因
原发性痛经通常与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增多有关,这类物质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造成子宫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疼痛多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开始,持续2-3天逐渐缓解,可能伴有恶心、乏力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萘普生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时,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形成粘连和囊肿,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此类疼痛常放射至腰骶部,月经结束后仍可能持续存在。临床多采用孕三烯酮胶囊、地诺孕素片、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3、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会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月经期病灶出血会引起子宫肌层血管扩张,造成严重痛经并伴有经量增多。此类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或遵医嘱服用达那唑胶囊、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药物调节激素水平。
若出现逐渐加重的痛经、性交痛或经期延长等情况,建议及时进行妇科超声或CA125检测。日常生活中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疼痛发作时可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需注意所有用药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