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置管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静脉血栓、机械性损伤、导管堵塞以及穿刺点渗液等影响。这些情况需根据具体表现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1、局部感染
化疗置管需长期留置,若护理不当或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可能导致穿刺部位或导管内滋生细菌,引发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此时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需拔除导管。
2、静脉血栓
导管长期刺激血管壁可能诱发静脉炎,增加血液粘稠度,进而形成血栓。患者可能出现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通常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缓解。
3、机械性损伤
置管操作过程中可能因穿刺角度不当或导管材质过硬,导致血管壁损伤或穿孔。若损伤周围神经,可能引起肢体麻木或活动受限,需立即调整导管位置并辅以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
4、导管堵塞
血液反流、药物沉淀或导管扭曲均可能造成堵塞,导致输液不畅。日常需定期用生理盐水冲管,若已发生堵塞可尝试尿激酶溶栓处理,严重堵塞时需更换导管。
5、穿刺点渗液
导管与周围组织贴合不紧密或患者自身低蛋白血症可能导致渗液,表现为敷料持续湿润。需加强局部换药,必要时使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并纠正原发疾病。
日常需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牵拉导管。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若出现穿刺点渗血、肢体肿胀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处理,切勿自行拔管或调整导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