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相互作用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异常。
1、遗传因素
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目前认为多个基因位点可能参与其中,但并非单一基因决定。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但并非必然发病。
2、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存在功能异常。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受体敏感性改变可能影响情绪调节环路,如前额叶皮层、海马和杏仁核等脑区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3、心理社会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经济危机等急性应激,或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慢性压力状态下,可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性格特征如过度自责、完美主义倾向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若存在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建议及时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SSRIs类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同时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早诊断、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