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通常分为内膜增厚期、斑块形成期、斑块发展期和斑块破裂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干预。
1、内膜增厚期
此阶段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脂质沉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成分在动脉壁聚集,引发内皮细胞损伤和单核细胞浸润。此时血管壁逐渐增厚但未形成明显斑块,患者可能无典型症状,但可通过颈动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内膜增厚。
2、斑块形成期
随着脂质持续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分泌胶原纤维,形成纤维帽覆盖的脂质核心,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早期体积较小,可能造成血管轻度狭窄,部分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或心绞痛等缺血症状,具体表现与受累血管部位相关。
3、斑块发展期
斑块内脂质核心扩大并伴随钙盐沉积,纤维帽变薄且斑块体积显著增加,导致血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此阶段患者可能出现稳定性心绞痛、下肢静息痛等症状,血管弹性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引发靶器官供血不足。
4、斑块破裂期
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破裂后,脂质核心暴露于血液中,触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这一阶段易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斑块破裂常与炎症反应增强、血压剧烈波动等因素相关,需立即进行医疗干预。
建议保持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并控制血压血糖,定期进行血管健康评估。若已出现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管造影等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