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危害主要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可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具体危害程度与患者病情进展、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
1、慢性肝炎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可能导致肝脏炎症反复发作。患者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表现。长期炎症活动可逐渐破坏肝细胞正常结构,影响肝脏代谢、解毒等功能。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替比夫定片等控制病情。
2、肝硬化
若乙肝病毒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肝脏在反复受损和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此时肝脏质地变硬,表面呈结节样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需进行综合治疗,必要时需考虑肝移植。
3、肝癌
长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毒DNA整合至肝细胞基因组可能导致癌基因激活,肝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恶性肿瘤。肝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消瘦、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确诊后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等方案。
乙肝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等指标。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酒,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未感染人群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确诊乙肝后需积极接受规范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