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感染类型、部位及严重程度选择,通常可选用唑类、丙烯胺类、多烯类等抗真菌药物,并辅以日常护理。具体用药应遵医嘱,避免自行选择。
1、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皮肤真菌感染常用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外用;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此类药物需按疗程使用,避免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
2、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片、布替萘芬乳膏等药物能干扰真菌细胞膜合成,对甲真菌病(甲癣)、足癣等疗效显著。趾甲感染通常需口服特比萘芬3-6个月,配合外用药膏可提升治愈率。
3、多烯类及其他药物
制霉菌素片适用于消化道念珠菌感染,两性霉素B注射剂多用于严重系统性真菌感染。卡泊芬净等新型抗真菌药可用于耐药性感染,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4、辅助治疗
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瘙痒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氯雷他定片。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穿透气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
5、严重感染处理
侵袭性真菌病需住院进行静脉给药,如伏立康唑注射液,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免疫缺陷患者需延长疗程并加强支持治疗。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真菌镜检或培养评估疗效,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穿潮湿衣物,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若用药2-4周无改善或出现红肿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