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一类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发热、出血倾向及多器官损害。这类疾病通常由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病原体引发,传播途径多样且病情进展迅速。
出血热的病原体多为病毒,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排泄物、蚊虫叮咬或人际传播进入人体。患者常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随后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及肾功能损害。部分类型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可导致少尿、低血压休克,埃博拉出血热则伴随更严重的全身性出血。临床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
预防出血热需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在疫区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尘埃,野外作业时穿戴防护装备。出现突发高热伴出血症状应及时隔离就医,确诊患者需在传染病医院接受液体复苏、止血药物等支持治疗,重症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1天,疫情期间需遵循卫生部门的防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