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的预防需要从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等多方面入手。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药物、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以及避免滥用药物等,以降低肾脏损伤风险。
1、积极控制慢性病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长期高血糖或血压控制不佳可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配合硝苯地平、厄贝沙坦等降压药物,同时通过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等综合管理。
2、合理使用药物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及造影剂具有肾毒性。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超剂量或长期使用,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2000ml,适量摄入优质蛋白(每日0.8g/kg体重),限制钠盐摄入(小于5g/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同时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男性小于25g/天,女性小于15g/天)。
4、定期体检监测
建议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检查尿常规、血肌酐和尿素氮,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检测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肾脏超声有助于发现结构性病变。
5、避免滥用药物
长期自行服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含马兜铃酸成分)或不明成分保健品可能造成肾小管间质损害。用药前应咨询医生,特别是已有肾功能减退者需谨慎选择药物。
日常应注意观察排尿异常、水肿等症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空腹血糖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小于10mmol/L),高血压患者血压应维持在小于130/80mmHg。若出现持续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可延缓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