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中医针灸如何治疗痛风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中医针灸治疗痛风主要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调节代谢功能等为主,通常需配合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尿酸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等,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

1、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中医认为痛风多因湿热瘀阻经络,针灸通过刺激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可疏通局部气血阻滞,减轻关节红肿热痛。研究显示,针灸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滑膜炎症反应,从而缓解急性发作期的疼痛症状。

2、调节代谢功能

针对太溪、三阴交等肾经穴位进行针灸,可增强肾脏排泄尿酸能力。临床观察发现,周期性针灸治疗能使约35%患者血尿酸下降50μmol/L以上,尤其适用于伴有肾功能代偿期的痛风患者。

3、整体调节体质

通过肝俞、脾俞等背俞穴的刺激,可调节肝脾功能,改善痰湿体质。这种全身性调节作用有助于减少痛风复发频率,对伴有肥胖、高脂血症的患者效果更显著。

4、配合其他中医疗法

常与中药外敷、刺络放血等结合使用。对于膝关节痛风石形成者,配合火针治疗可促进结晶分解,但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痛风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期间,需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饮水量,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急性发作期建议每周治疗3次,慢性期每周1-2次,连续治疗3个月后需复查尿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针灸不能替代降尿酸药物,对于尿酸值持续高于540μmol/L或存在痛风石的患者,应及时结合西医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或局部感染等情况需立即中止操作。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