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通常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以及戊型肝炎五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
1、甲型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患者常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多数病例可自愈且不会转为慢性。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
2、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或肝癌。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3、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或使用不洁针具。多数患者早期症状隐匿,但易慢性化,可导致肝功能损害。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达拉他韦等能显著提高治愈率,需早期筛查干预。
4、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缺陷病毒,需在HBV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复制,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此类肝炎易加重肝脏损伤,治疗需同时控制HBV和HDV,常用药物包括干扰素等。
5、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与甲肝类似,但孕妇感染后重症风险较高。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注意饮用水消毒可降低感染风险。
若存在高危接触史或疑似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明确肝炎类型。确诊后应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