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产后出血如何诊断

耿敬华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濮阳惠民医院 三甲

产后出血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评估、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产妇若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或伴有休克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1、病史评估

需详细询问产妇的孕产史,如既往是否有产后出血、多胎妊娠、巨大儿或胎盘异常等危险因素。同时了解分娩过程中是否使用宫缩药物、产程是否延长或存在胎盘滞留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出血的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观察

医护人员会监测阴道出血量、颜色及性状,如出现持续性鲜红色血液或大量血块需警惕。同时观察产妇是否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体征,这些症状提示失血量可能已超过机体代偿能力。

3、体格检查

通过腹部触诊评估子宫底高度和收缩强度,松弛的子宫体可能提示宫缩乏力。进行会阴部检查排除产道裂伤,必要时行阴道探查确认宫颈、阴道穹窿是否完整,同时检查胎盘是否完整排出。

4、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动态监测可评估失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能及时发现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测以评估全身状态。

5、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明确宫腔内是否存在胎盘残留或积血,对于疑似子宫破裂病例可通过CT或MRI检查明确损伤部位。血管造影适用于难治性出血的病因排查,可发现血管畸形或异常出血点。

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建议在分娩后2小时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量。临床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及时判断出血原因。产妇出现心慌、头晕等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