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虫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民间对龋齿形成过程中细菌作用的形象化描述。龋齿的发生主要与口腔微生物、食物残渣及牙齿自身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其本质是牙体硬组织被细菌代谢产物腐蚀破坏的过程。
龋齿的形成始于口腔内的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当酸性环境持续存在时,牙釉质中的矿物质逐渐溶解,形成微小的孔隙。随着脱矿程度加深,牙齿表层会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早期龋的典型表现。若未及时干预,病变会向深层发展,牙本质中的有机基质被破坏,形成肉眼可见的褐色或黑色龋洞,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冷热刺激敏感等症状。
维护口腔健康需坚持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不少于两分钟,特别注意清洁牙缝和咬合面。建议每半年接受专业口腔检查,发现早期龋损及时进行窝沟封闭或填充治疗。餐后使用牙线清除邻面菌斑,减少糖分摄入频率,尤其是粘性甜食。出现牙齿颜色改变或敏感症状时,应尽早就诊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评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