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有哪些

李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江西省精神病医院 三甲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可能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个体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形成机制复杂,需结合多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环境

童年时期父母过度控制或情感忽视可能导致个体形成被动-攻击的行为模式。长期处于高压家庭氛围中,个体可能通过消极抵抗、拖延等方式表达不满。例如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或行为进行严格管控时,子女可能通过“表面顺从,实际不作为”的方式应对。

2、社会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或遭受持续挫折可能诱发此类人格特征。当个体在职场或社交中频繁遭遇不公平待遇却无法直接反抗时,可能形成间接攻击的应对方式,如故意遗忘重要事项、工作效率低下等被动攻击行为。

3、心理因素

自我认同感缺失和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是重要内在诱因。这类人群常伴有低自尊和矛盾心理,既渴望被认可又害怕直接冲突,因此采用迂回方式表达愤怒。其潜意识中将攻击性转化为消极抵抗,以此维持表面的人际和谐。

存在相关行为特征的人群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治疗对此类障碍具有改善作用,但需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干预,不建议自行采取矫正措施。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