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发生通常与病原体感染、尿道损伤、尿道梗阻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尿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引发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1、病原体感染
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例如大肠杆菌可通过尿道口逆行感染,淋球菌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支原体感染多与免疫力下降有关。病原体在尿道内繁殖会刺激黏膜,导致红肿、分泌物增多。
2、尿道损伤
导尿操作、尿道结石摩擦等物理性损伤会破坏尿道黏膜屏障。受损的黏膜组织更容易被细菌定植,特别是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的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临床表现为排尿时灼痛感加重,可能伴有血尿。
3、尿道梗阻
尿道结石、先天性尿道狭窄等梗阻性疾病会导致尿液滞留。滞留的尿液成为细菌培养基,常见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致病菌快速增殖。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伴随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
若出现尿道刺激症状,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阿奇霉素片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需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憋尿和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