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的适应证通常包括术后恢复、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等,禁忌证主要有急性炎症、严重心血管疾病、骨折未愈合等。具体应用需根据患者情况评估,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术后恢复
骨科手术后如骨折固定、关节置换等,康复训练可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和肌肉力量重建。例如膝关节置换术后,通过渐进性负重练习和关节活动训练,能有效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神经系统手术后如脑肿瘤切除,需进行认知和运动功能康复。
2、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周进入稳定期即可开始康复,通过运动疗法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脊髓损伤患者需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坐位平衡练习等,帕金森病患者通过节律性运动训练可改善步态冻结。早期介入能最大限度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3、慢性疼痛管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过后,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可减轻椎间盘压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关节无红肿时,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慢性疼痛患者通过渐进性运动可打破疼痛-制动恶性循环。
1、急性炎症期
细菌性肺炎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应暂停呼吸训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剧烈时不宜进行体能训练。急性扭伤48小时内存在红肿热痛时,应遵循PRICE原则制动,过早活动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
2、循环系统不稳定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可能诱发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患者严禁任何形式负荷训练。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大于180/110mmHg)进行抗阻训练存在脑血管意外风险,需先药物控制血压。
3、结构性损伤未愈
新鲜骨折在骨痂形成前过早负重可能导致移位,如胫骨骨折术后4周内需保持外固定。肌腱缝合术后3周内应限制主动收缩,视网膜脱离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期间禁止剧烈头部运动。
进行康复训练前需由康复医师进行功能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建议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使用器械,避免自行训练造成二次损伤。定期复查影像学和功能评估,及时调整训练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