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坏疽好发于与外界相通且水分较多的组织部位,常见于肠道、阑尾、肺、子宫等。其发生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腐败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1、肠道
肠道是湿性坏疽的常见部位之一,尤其是肠套叠、肠扭转或绞窄性肠梗阻等情况下,肠壁血供中断,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并侵入组织,导致肠壁坏死、渗出增多,形成湿性坏疽。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胀、血便等症状,需及时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并应用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抗感染。
2、阑尾
阑尾管腔狭小,发生梗阻时易导致阑尾壁缺血,同时阑尾作为淋巴器官,内部含有大量细菌,缺血后细菌侵袭阑尾组织,引发化脓性炎症,进一步发展为湿性坏疽。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等,确诊后需尽早行阑尾切除术,术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预防感染。
3、肺
肺脏因支气管阻塞(如痰栓、肿瘤压迫)或严重感染(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局部肺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病灶与支气管相通,导致坏死物质液化并混合病原体,形成湿性坏疽。患者可有咳嗽、咳恶臭痰、高热等症状,治疗需结合支气管镜清除阻塞物,并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广谱抗生素。
若出现疑似湿性坏疽的症状,如局部皮肤发黑、渗液伴恶臭、剧烈疼痛等,应避免自行涂抹药物或挤压患处,需立即到普外科或急诊科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和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后,医生会根据坏死范围选择清创、截肢或器官切除等手术方式,并联合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脓毒症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