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类型较多,通常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等。不同类型的贫血病因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1、缺铁性贫血
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铁缺乏会影响红细胞生成,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育龄期女性、儿童及胃肠道疾病患者是高发人群。
2、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这两种营养素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患者常见舌炎、四肢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长期素食者、胃肠切除术后人群。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化学物质接触、电离辐射或免疫异常有关。患者常伴出血倾向和感染风险,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
4、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致,可分为遗传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获得性(如自身免疫性溶血)。典型表现包括黄疸、深色尿及脾脏肿大。
5、地中海贫血
属于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性疾病,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及我国南方地区。根据基因缺陷程度分为α型和β型,重型患者需定期输血治疗,可能伴随骨骼畸形等并发症。
若出现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等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铁代谢、骨髓象等检查明确类型。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切忌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