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套在矫正牙齿过程中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常见的有口腔黏膜刺激、牙齿疼痛、牙龈炎、牙齿脱矿以及牙齿松动等。正确护理和定期复诊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
1、口腔黏膜刺激
牙套的托槽或金属部件可能摩擦口腔黏膜,导致局部红肿或溃疡。初期佩戴时较为常见,可使用正畸保护蜡覆盖尖锐部位缓解不适,一般1-2周会逐渐适应。
2、牙齿疼痛
矫治器施加的压力可能引起牙周膜炎症反应,通常在加力后24-48小时出现酸胀感,属于正常生理性反应。疼痛明显时可进食软食,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止痛药。
3、牙龈炎
托槽周围易堆积食物残渣,若清洁不到位可能引发牙龈红肿出血。需使用正畸专用牙刷配合牙缝刷清洁,必要时进行牙周洁治,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4、牙齿脱矿
长期清洁不足会导致牙釉质表层矿物质流失,形成白垩色斑块。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并定期涂氟,可降低53%的脱矿发生率,已形成的脱矿斑可通过渗透树脂修复。
5、牙齿松动
生理性松动多在矫正结束后恢复,但重度牙周炎患者可能出现病理性松动。矫正前需完善牙周治疗,矫正中每3个月监测牙周状况,出现异常松动需暂停加力并进行牙周固定。
佩戴期间应每日使用冲牙器清洁托槽间隙,避免咀嚼硬物防止托槽脱落。建议每4-6周复诊调整矫治力度,出现持续性疼痛或牙龈增生等情况需及时就诊。矫正结束后需严格佩戴保持器,防止牙齿移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