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肝脏在慢性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其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需通过医学检查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定义与机制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炎症或损伤的异常修复过程。当肝细胞受损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导致正常肝组织结构被破坏,形成纤维瘢痕。
2、常见病因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是我国主要诱因,长期酗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代谢综合征增多成为新发主因。此外,药物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也可引发。
3、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进展期可能有肝区隐痛、蜘蛛痣、肝掌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等肝功能异常指标。
4、诊断方法
肝脏弹性成像(FibroScan)是无创首选,可评估纤维化程度。血清学指标如APRI、FIB-4指数有辅助价值。肝活检仍是金标准,能明确纤维化分期和炎症活动度。
5、治疗措施
病因治疗是关键,如抗乙肝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戒酒、控制代谢综合征。抗纤维化药物(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晚期需考虑肝移植。
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筛查,慢性肝病患者每6-12个月需复查肝脏弹性检测。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酒,控制体重,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不明原因乏力或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至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