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驱虫治疗、对症处理、手术治疗、预防措施以及复查随访等,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及时规范治疗通常能有效清除寄生虫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1.驱虫治疗
蛔虫病的核心治疗是使用驱虫药物。临床常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广谱抗蠕虫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虫体葡萄糖摄取导致其能量耗竭死亡。伊维菌素片等药物也可作用于虫体神经肌肉系统。用药后2-4周需复查粪便确认虫卵转阴。
2.对症处理
腹痛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肠道痉挛。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营养不良患者应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可通过口服肠内营养粉剂进行支持治疗。
3.手术治疗
当出现蛔虫性肠梗阻时,需通过手术解除肠道阻塞。胆道蛔虫症引发剧烈胆绞痛或继发胆管炎者,可能需内镜下取虫或外科干预。急诊手术指征包括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等危急情况。
4.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规范洗手,生食蔬果需用流动水清洗。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施用未腐熟农家肥。流行地区可每半年进行预防性驱虫,但需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开展群体防治。
5.复查随访
完成驱虫治疗后2周应复查粪便常规,若仍有虫卵需进行第二疗程治疗。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应同步治疗。治疗后3个月需再次检测确认无重复感染。
蛔虫病患者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治疗2日内排出虫体属于正常现象,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流行区居民出现反复脐周隐痛、夜间磨牙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寄生虫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