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肝区不适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6周出现,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黄疸。
1、乏力
甲型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会破坏肝细胞功能,导致能量代谢异常,患者常感到全身疲乏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肌肉酸痛。
2、食欲减退
肝功能受损会影响胆汁分泌和消化酶活性,患者常出现厌油腻、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体重下降,进食后可能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表现。
3、发热
病毒血症引发的免疫反应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早期多为低热,体温常在37.5-38.5℃之间,可能伴有畏寒、头痛等类流感症状。
4、恶心呕吐
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反射性呕吐,这种症状在晨起或进食后尤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误认为胃肠炎。
5、肝区不适
肝脏充血肿胀会牵拉肝包膜神经,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体格检查可发现肝区叩击痛,约20%患者伴有轻度脾脏肿大。
若出现皮肤巩膜黄疸、尿色加深等黄疸表现,或持续高热超过39℃,建议立即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测。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贝类,确诊患者需进行隔离治疗。适龄人群可通过接种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获得有效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