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甲胎蛋白是什么意思?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王远 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合成,成人时期水平极低。在肝癌诊断中,甲胎蛋白可作为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常见于肝细胞癌,也可见于胚胎性肿瘤或肝炎、肝硬化等良性疾病。

1、肝癌筛查

甲胎蛋白检测是肝癌高危人群常规筛查手段,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当血清甲胎蛋白>400μg/L且持续1个月,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但需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干扰因素。

2、辅助诊断

约70%肝细胞癌患者出现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结合典型影像学特征(如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消退)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约30%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呈阴性,需结合异常凝血酶原等联合检测。

3、疗效监测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7天甲胎蛋白应下降50%,术后2个月未复常提示残留病灶。介入治疗后甲胎蛋白下降幅度与肿瘤坏死程度相关,持续升高提示治疗抵抗或转移。

4、复发预警

术后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可早期发现亚临床复发,较影像学提前2-8个月预警。当基线异常者术后出现>20%的升高,需立即增强CT/MRI排查。

5、预后评估

治疗前甲胎蛋白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400μg/L者多伴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治疗后应答良好者甲胎蛋白呈对数下降,持续高值提示生存期较短。

甲胎蛋白检测需采用化学发光法,避免与酶联免疫法交叉干扰。临床解读应结合肝功能、病毒载量及影像特征,注意妊娠、生殖细胞肿瘤等非肝癌性升高。建议高危人群每6个月联合超声检查,异常者缩短至3个月随访,实现肝癌早诊早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