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常见的副作用症状可能包括头痛、干咳、低血钾、下肢水肿、心动过缓等,具体表现与药物种类有关。若出现明显不适,建议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1、头痛
部分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搏动性头痛,尤其在初始用药或剂量增加时更明显。通常症状较轻,持续用药后可逐渐耐受,若头痛剧烈需警惕血压骤降。
2、干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可能引发持续性干咳,发生率约20%。这与缓激肽蓄积刺激呼吸道有关,通常夜间平卧时加重,必要时可更换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低血钾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钾离子排泄增多,出现乏力、肌痉挛等症状。用药期间建议定期监测电解质,适量增加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摄入。
4、下肢水肿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引起踝部凹陷性水肿,发生率约10%-15%。这与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有关,抬高患肢、穿戴弹力袜可缓解,严重时需联用利尿剂。
5、心动过缓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能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率低于50次/分,伴头晕、黑朦等症状。老年患者或联用地高辛时风险增高,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
服用降压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若出现晕厥、呼吸困难、持续性胸痛等严重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急诊处理。患者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