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有何不同?

江龙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在作用机制、适用疾病、药物种类及副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发挥作用,常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抗血小板药主要抑制血小板聚集,多用于动脉血栓的防治。

1、作用机制不同

抗凝药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凝血因子,例如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或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从而延缓纤维蛋白形成。抗血小板药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受体(如ADP受体、环氧合酶)或抑制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

2、适用疾病不同

抗凝药适用于房颤卒中预防、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治疗,如华法林用于房颤患者。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如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氯吡格雷用于支架术后防止血栓形成。

3、药物种类不同

常用抗凝药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口服药物,以及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注射剂。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口服制剂,以及替罗非班等静脉注射药物。

4、出血风险差异

抗凝药可能引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如INR值)。抗血小板药常见副作用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但一般无需常规实验室监测。

使用这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出血倾向,进行侵入性操作前需告知医生用药史。联合用药时需评估血栓与出血风险平衡,如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可能需同时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