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通常呈现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细胞数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增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等特点。这些改变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压力升高
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₂O,细菌感染时因炎症反应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加,压力常超过200mmH₂O。部分重症患者压力可达到300mmH₂O以上,需通过腰椎穿刺测量。
2、外观浑浊
正常脑脊液呈清亮水样,细菌感染时因含有大量白细胞、细菌和纤维蛋白渗出物,静置后可能出现凝块或沉淀。化脓性感染时脑脊液可呈米汤样或脓性外观。
3、细胞数显著增加
白细胞计数通常超过1000×10⁶/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80%)。在疾病早期可能以淋巴细胞为主,但24-48小时后会转变为中性粒细胞占优势,这是区别于病毒性脑膜炎的关键指标。
4、蛋白质含量增高
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蛋白定量多超过1g/L,严重者可达5g/L。蛋白电泳显示α1和α2球蛋白比例升高,这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关。
5、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
葡萄糖浓度常低于2.2mmol/L(约为血糖的1/3),因细菌消耗葡萄糖所致。氯化物多低于120mmol/L,可能与呕吐导致的电解质紊乱或细菌代谢产物有关。
若出现发热、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应及时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疗程通常持续2-3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脑脊液指标,动态观察细胞数和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