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凝血功能异常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及继发性出血倾向。其发生与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创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
1、病因
常见诱因包括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恶性肿瘤(如白血病)、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剥)、大面积创伤或手术等。这些因素通过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引发凝血功能紊乱。
2、病理机制
核心环节是凝血酶过度生成,导致微循环中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微血栓。同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并激活纤溶系统,造成凝血与纤溶失衡,表现为出血与血栓并存的特征性病理过程。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瘀斑、穿刺部位渗血、血尿等出血表现,以及少尿、呼吸困难等器官缺血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显著升高等异常指标。
4、诊断与治疗
需结合原发病史、临床表现及凝血功能检测综合判断。治疗首要措施是控制原发病,同时根据病情进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以及抗纤溶药物应用。
该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部位出血或休克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完善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并在血液科及重症医学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日常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外伤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