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通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这种病理状态可能发生在动脉或静脉中,导致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1、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暴露内皮下胶原组织,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外科手术创伤或炎症反应都可能引起内皮损伤,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核心。
2、血流异常
血流速度减慢或形成湍流时,凝血因子容易在局部堆积。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流滞缓、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房血流紊乱,以及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液淤积,都是促进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3、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疾病或遗传因素会使血液更容易凝结。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妊娠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以及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其血液凝固活性增强,形成血栓的风险显著增加。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久坐或久站,高危人群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若出现肢体肿胀、胸痛或不明原因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排查血栓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