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属于机体重要的止血机制。当血管受损时,凝血系统被激活以防止失血过多,同时为伤口修复创造条件。
血液凝固主要通过凝血因子级联反应实现,涉及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激活途径。当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胶原时,内源性途径启动,凝血因子Ⅻ被激活,继而引发Ⅺ、Ⅸ、Ⅷ因子相继活化。外源性途径则由组织因子释放触发,激活因子Ⅶ。两条途径最终交汇于共同通路,促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后者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成网,网罗血细胞形成稳固的血凝块。该过程需钙离子和血小板磷脂膜参与,12种凝血因子通过正反馈机制加速反应。
正常凝血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但异常凝血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性疾病。建议定期监测凝血四项指标(PT、APTT、TT、FIB),若出现伤口长时间渗血、皮下瘀斑或突发肢体肿胀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外伤,保持均衡饮食以维持正常维生素K水平,这对凝血因子合成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