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俗称肠热病,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肝脾肿大等。该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与饮食卫生条件密切相关。
1、肠热病
伤寒被称为肠热病,源于其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肠道,且伴随持续高热症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伤寒沙门菌侵入回肠末端的淋巴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导致典型的热型特征。这一俗称直观反映了疾病累及部位与发热的核心临床表现。
2、伤寒沙门菌感染
该疾病由伤寒沙门菌经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细菌进入人体后穿透肠黏膜,在肠道淋巴组织中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引发菌血症。感染者可能出现玫瑰疹、相对缓脉等特征性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容易出现暴发流行。
3、诊断与治疗
确诊需通过血培养、粪便培养或肥达试验。典型病例可见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重症患者需及时补液,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应进行外科干预。
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出现持续发热伴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疾病恢复期仍需定期复查,确保病原体完全清除,防止成为慢性带菌者。疫苗接种对高危人群具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