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脂肪球是指显微镜下观察到粪便中存在过量未消化或未吸收的脂肪颗粒。其检测结果异常通常提示存在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可能与胰腺、肝胆或肠道疾病相关。
1、脂肪消化吸收异常
正常情况下,脂肪经胰酶分解后被小肠吸收。当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如慢性胰腺炎)、胆汁缺乏(如胆道梗阻)或小肠黏膜损伤(如乳糜泻)时,未被充分乳化的脂肪会以球状形式随粪便排出,形成直径10-60μm的脂肪球,在显微镜下呈现折光性圆形颗粒。
2、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定量分析
临床上通过苏丹III染色法镜检,可观察到橘红色脂肪球,每个高倍视野超过6个提示异常。更精确的检测采用脂肪定量试验,24小时粪便脂肪总量超过7g可确诊脂肪泻,该检测需要连续收集3天粪便标本。
3、调整饮食结构及对因治疗
轻症患者需限制每日脂肪摄入量在40g以下,选择中链脂肪酸替代部分长链脂肪酸。病因明确的患者需针对性治疗,如胰腺功能不全者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米曲菌胰酶片),乳糜泻患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胆道梗阻者需手术解除梗阻。
发现粪便脂肪球阳性时,建议记录每日膳食种类及脂肪摄入量。若调整饮食后仍持续存在脂肪泻,应及时进行胰腺CT、肝功能检测或小肠活检等检查。所有治疗方案均需在消化科医师指导下制定,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