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体药物和非甾体药物在化学结构、作用机制、适应症及副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甾体药物通常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非甾体药物主要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抗炎药。
1、化学结构不同
甾体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甾核,即四个环状结构,例如氢化可的松。非甾体药物则不含甾核,如对乙酰氨基酚的化学结构为苯胺类衍生物,这种结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2、作用机制不同
甾体药物通过与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抑制磷脂酶A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生成。非甾体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对其他炎症介质影响较小。
3、适应症不同
甾体药物适用于严重炎症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急性发作)及免疫抑制治疗(如器官移植后)。非甾体药物多用于轻中度疼痛(如骨关节炎)、发热以及局部炎症(如肌肉拉伤),但不具备免疫调节功能。
4、副作用差异
长期使用甾体药物可能诱发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或血糖升高,因其广泛抑制免疫和代谢功能。非甾体药物常见胃肠道损伤(如胃黏膜糜烂)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与其抑制COX-1导致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甾体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肾上腺危象,需逐步减量。非甾体药物应避免联合使用,以防加重肝肾负担。两类药物均需根据患者基础疾病个体化选择,如胃溃疡患者慎用非甾体药,糖尿病患者需监测甾体药物对血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