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期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肾虚证、血虚证、血寒证、气滞证以及痰湿证,需根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中药方剂调理、日常调护等方法,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
1、肾虚证
患者常表现为月经量少、经色暗淡,伴有腰膝酸软或头晕耳鸣。治疗以补肾填精为主,可选用归肾丸、左归丸等中药方剂,同时需减少过度劳累,避免熬夜。
2、血虚证
经期延后且经量少、色淡质稀,伴随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常用人参养荣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的方剂,日常可适当食用红枣、桂圆等食物辅助调理。
3、血寒证
经期错后、小腹冷痛,经血色暗有血块。治疗以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温经汤、艾附暖宫丸等方剂,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
4、气滞证
月经后期伴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适,经血排出不畅。常用乌药汤、柴胡疏肝散等理气行滞的方剂,保持情绪舒畅,必要时配合穴位按摩缓解症状。
5、痰湿证
经期延后且经质黏腻,形体多偏胖,伴有白带量多。治疗以化痰燥湿为主,可选用苍附导痰丸、二陈汤等方剂,同时需控制高糖高脂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
月经后期患者需在中医辨证后选择对应治疗方案,服药期间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若伴随严重腹痛、异常出血或持续周期紊乱,应及时复诊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