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时需要注意体位选择、温度控制、时间控制、禁忌人群以及灸后护理等问题。正确的操作方式能提高疗效,避免烫伤等不良反应。
1、体位选择
艾灸过程中需保持身体放松,选择平躺或坐姿等稳定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若体位不当易导致身体晃动,可能使艾条或艾炷偏移,增加烫伤风险。老人或行动不便者建议在家人协助下进行。
2、温度控制
艾条应与皮肤保持3-5厘米的安全距离,以局部温热无灼痛感为宜。对于糖尿病等皮肤感觉迟钝者,建议使用艾灸盒等控温装置。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被灸者感受,出现红肿起泡需立即停止。
3、时间控制
单次艾灸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头面部穴位不超过10分钟。体质虚弱者可缩短至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施灸7天后需间隔2-3天。长时间艾灸可能引起口干舌燥、头晕等上火症状。
4、禁忌人群
孕妇腰骶部、腹部禁止施灸,可能引发子宫收缩。高热、高血压危象等实热证患者,以及皮肤破损、感染部位均不宜艾灸。醉酒、过饥过饱状态下进行艾灸易引发晕灸。
5、灸后护理
施灸部位需注意保暖,2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出现小米粒大小的透亮水泡可待其自行吸收,大于黄豆的水泡需消毒后刺破,外涂烫伤膏。艾灸后适当饮用温水补充体液,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进行艾灸前建议咨询专业医师,根据体质辨证选穴。施灸过程中如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晕灸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开窗通风。保存艾条时注意防潮防霉,确保艾灸材料质量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