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通常好发于腹股沟、股部、脐部、手术切口周围以及膈肌等部位,不同部位的疝气在症状和治疗上有所差异。
1、腹股沟疝
这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占所有疝气的70%-80%。腹股沟区位于下腹部与大腿交界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腹腔内肠道或脂肪组织通过腹股沟管薄弱处突出,形成可复性包块,站立或咳嗽时明显,平卧时可缩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嵌顿风险,需及时处理。
2、股疝
多发于女性,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大腿根部。此处疝囊经股管向股部突出,由于股环周围结构紧密,发生嵌顿的概率较高。患者常表现为大腿内侧的疼痛性包块,需警惕肠管绞窄坏死的风险。
3、脐疝
常见于婴幼儿及肥胖人群,脐部因先天闭合不全或腹压增高导致缺损。新生儿脐疝多可自愈,但成人脐疝直径超过2cm时易发生嵌顿,表现为脐部膨出物无法回纳,需手术修补。
4、切口疝
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因术后愈合不良或感染导致腹壁薄弱。随着时间推移,腹腔内容物逐渐从缺损处膨出,形成进行性增大的包块。此类疝气复发率较高,需采用补片加强修补。
5、膈疝
因膈肌先天性或后天性缺损,胃、肠道等器官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是最常见的膈疝类型,可引起反酸、胸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需手术修复膈肌缺损。
日常应注意避免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肥胖者需控制体重。若发现体表异常膨出物,尤其伴有疼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疝气部位、大小及并发症情况,选择开放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治疗,切勿自行使用疝气带拖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