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位于脑和脊髓表面,是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其内部充满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和保护作用,同时参与代谢物质的运输。
1、位置
蛛网膜下腔包裹于脑和脊髓周围,位于蛛网膜内层与软脑膜之间。在颅腔内,它与脑室系统相通,脑脊液通过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此处;在脊髓部分,向下延伸至第二骶椎水平,形成马尾神经的浸泡环境。解剖上还包含脑池结构,如小脑延髓池,是临床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2、结构特征
该腔隙的宽度因部位而异,脑表面约1-3mm,脊髓周围约0.5-1mm。内部含有蛛网膜小梁结构连接两层膜,形成类似海绵的网状支撑。脑脊液在此循环后被蛛网膜颗粒吸收回静脉系统,每日更新约3-4次,总量维持在150ml左右。
3、生理功能
除机械性缓冲作用外,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液维持着颅内压平衡,运输神经营养因子及代谢产物。其流体动力学特性对诊断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有重要意义,腰穿检查即通过此腔隙获取脑脊液样本。
日常需注意预防头部外伤,若出现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神经科就诊。进行腰椎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后应严格卧床,避免脑脊液漏引发低颅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