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晕一般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是由于内耳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引起的短暂性眩晕。其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属于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之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耳石颗粒从椭圆囊脱落进入半规管有关。当头部快速改变位置时,这些脱落的耳石碎片在半规管内移动,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导致强烈的旋转性眩晕感。常见诱因包括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病毒感染或年龄相关的内耳退化。典型症状表现为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的剧烈眩晕,常伴随恶心、呕吐和平衡障碍,但无听力下降或耳鸣等耳蜗症状。
临床上通过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特征性眼震进行诊断。治疗首选耳石复位手法,通过特定头部运动使耳石回到椭圆囊。对于反复发作或复位效果不佳者,可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日常需注意避免快速转头、弯腰等诱发动作,起床时动作应缓慢。若眩晕持续超过1分钟或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诊排除脑卒中等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