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漏可能是耵聍过多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疾病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其治疗需根据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不可盲目用药。
1、耵聍过多
外耳道耵聍腺分泌旺盛时,可能出现淡黄色油性耳漏,一般无明显疼痛或瘙痒感。这种情况属于生理现象,若未影响听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日常可用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口分泌物,但不可将棉签深入耳道,以免损伤鼓膜。
2、外耳道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皮肤炎症时,可能流出脓性分泌物,伴随耳痛、耳胀等症状。治疗时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类药物,严重者可口服头孢克肟胶囊。若为真菌感染,需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抗真菌治疗。
3、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期会出现黄白色脓性耳漏,可能伴有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急性期需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控制感染,若形成胆脂瘤或反复流脓,需通过鼓室成形术等手术清除病灶。
4、鼓膜穿孔
外伤或炎症引起的鼓膜破损可导致血性耳漏或清亮液体渗出,可能伴随听力骤降。小面积穿孔通常可自愈,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超过3个月未愈合者需行鼓膜修补术,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
出现耳漏症状后应避免自行掏挖耳道,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口防止进水。若分泌物持续增多、出现异味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前往耳鼻喉科进行耳内镜检查和分泌物细菌培养,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疗程,防止转为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