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发痒可能是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生理性反应,也可能与感染、过敏、神经修复或瘢痕增生等病理性原因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生理性原因
伤口愈合过程中,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和神经末梢再生可能刺激局部皮肤,同时机体释放的组胺等物质也会引发瘙痒感。这是正常的修复反应,通常伴随伤口结痂、皮肤紧绷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2、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时,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伴瘙痒。若出现脓性分泌物、持续渗液或发热,需及时进行清创消毒,并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3、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碘伏、红药水等消毒剂或敷料中的成分过敏,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典型表现为伤口周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需更换低敏敷料,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
4、神经修复
深度伤口愈合时受损的神经末梢再生过程中,可能产生异常放电现象,表现为阵发性刺痛或蚁行感。这种情况常伴随皮肤感觉异常,可通过维生素B12片、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辅助恢复。
5、瘢痕增生
瘢痕体质患者伤口愈合后,过度增生的胶原纤维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凸起的红色瘢痕伴顽固性瘙痒。早期可使用硅酮凝胶、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进行干预,增生严重时可考虑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
若瘙痒持续加重或伴随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普外科就诊。日常应避免搔抓伤口,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消毒时优先选择生理盐水等低刺激溶液。瘢痕增生患者愈合后需坚持使用抗瘢痕药物至少3个月,期间注意防晒以减少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