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疾病是涉及胆囊、胆管等器官的常见疾病,通常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炎、胆道蛔虫病以及胆道肿瘤等类型,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
1、胆囊炎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常由胆结石阻塞或细菌感染引发。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可能伴随发热。急性发作时需禁食并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哌拉西林等抗生素,以及山莨菪碱缓解胆绞痛。慢性胆囊炎患者需长期低脂饮食,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
2、胆石症
包括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结石成分多为胆固醇或胆色素。患者可能出现胆绞痛、黄疸或胰腺炎。无症状结石可观察,症状明显者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结石可通过ERCP取石,熊去氧胆酸可用于部分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治疗。
3、胆管炎
多为胆道梗阻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典型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三联征。治疗需联合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等广谱抗生素,同时通过PTCD或ERCP解除胆道梗阻。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需加强监护治疗。
4、胆道蛔虫病
因肠道蛔虫钻入胆道引发,表现为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痛。治疗首选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配合驱虫药阿苯达唑。若合并感染需联用抗生素,内镜下取虫可迅速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手术切开取虫。
5、胆道肿瘤
包括胆囊癌和胆管癌,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消瘦、黄疸及腹部包块。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患者可行胆道支架置入缓解梗阻,化疗方案多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定期腹部超声筛查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日常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或陶土样大便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超声、MRCP等检查。确诊胆道疾病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